內蒙古歷史悠久,檔案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蒙古語言豐富的歷史文獻,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顯著的地域特色。介紹了內蒙古的珍貴歷史文獻,同時也介紹了黑城的文獻。
中國第二大內陸湖黑河流入內蒙古直轄市境內后稱為額濟納河,影響額濟納三角洲面積約2.7萬個轄區。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這里也曾是集乃路總務署保證東亞貿易道路暢通的地方。"額濟納"是黨項中"亦集乃"的變體,意味著只有有了額濟納河的滋養,才能有千古名城黑城。"額濟納旗"已成為國內唯一一個以西夏語言命名的現有國旗名稱。黑水(古稱弱水)從這里流過,人們沿河挖渠引水、放牧,讓廣袤的土地變成了阡陌縱橫、草木蔥蘢、羊駝成群的綠洲宜農宜牧。從黑城文書檔案的挖土情況來看,證實了當時的農牧業是繁榮的。自漢代黑河盆地開始灌溉水以來,古居延屯田面積已達4.3億畝。唐朝和西夏以后,直到元末明初,這些大量的農田才被接受棄耕。黑城建于額濟納河下游的綠洲地區。當時,在這片適合放牧和耕種的土地上,住著官員、士兵和家庭成員,以及耕種土地的農民和做生意的商人。這是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城鎮。河道兩岸有屯田農民的村落遺址。
然而,經過戰爭和額濟納河的改道,黑城逐漸被沙漠吞噬。1753年,清政府在這里設立了額濟納老土爾扈特專用旗。從此,"額濟納"取代了"亦集乃"成為了廣袤大地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黑城"曾是西夏黑水水鎮閆軍師和元代彝族集乃路的住所,被稱為哈拉浩特,遺存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人民政府住所東南35公里處達來呼布鎮黑城西夏始建于元末廢棄,歷時350年。是漢與唐居延和近代額濟納的紐帶,在中國西北民族經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當年,這個地區靠河水灌溉,樹木生長茂盛。一旦極度缺水,這片荒地就會變得貧瘠。這一代的溫度高達45℃左右;冬季*低氣溫在-20℃左右;全年有5-6級西北風;*大風速在8級以上。由于這個地區是內陸,干燥炎熱,極度干燥,古代居民使用的木材、紙張、羊毛、草和絲織品都經過高溫脫水干燥,埋在地下無水的沙漠中,以便長期保存。"黑城歷史檔案文獻"和"居延漢簡"的發現,不僅創造了現代意義上的"西夏學"和"簡牘學",也讓額濟納旗一舉成名。
1908年至1909年,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帶領探險隊首次在黑城挖掘,出土了大量文書檔案和珍貴文物。科茲洛夫從黑城盜走的大量珍貴檔案收藏在俄國研究院東方研究中心圣彼得堡分院,因歷史原因很少有人關注。20世紀90年代,在俄中歷史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這一檔案被出版,命名為《俄藏黑水城文獻》,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由漢文、西夏文世俗和西夏和佛教組成。第漢文部共6卷,大部分為元代官私文書,收錄于第4卷。1914年,法國人奧萊爾斯坦因也在黑城挖掘,獲得了大量文書檔案和文物。
哈拉浩特考古是斯坦因第三屆中亞考古的關鍵環節。他對遺址進行了為期8天的考古工作,分為城墻結構、城內外三個步驟,發掘了城內近20處遺址,并對遺址出土的遺物做了詳細的記錄。正是因為斯坦因在發掘時及時對城內出土的文獻和文物進行了編號,使得后人能夠將文物歸類到當時的原始遺跡中進行整理,便于研究中遺跡與文物的對比分析。斯坦因在黑城獲得的文件現在收集在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和印度物資部。西北第二民族大學(現為北方民族大學)的美國科學家對這些中國文物檔案的整理和分類進行了三年多的專業研究。2005年,《英藏黑水城文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收集了7000多份西夏文檔,230多份漢文文檔,以及少數梵文、藏文其他語言的文檔。漢文部分文獻為元代公私文獻,為蒙元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原始檔案。科茲洛夫、斯坦因等人在海外掠奪黑城檔案和文物的消息傳出后,一度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1927年,芬蘭人斯文·赫定和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徐炳昶教授組織中瑞西北考察隊,在這里發現了文書檔案。這部分文書檔案現在在中國科學醫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額濟納旗先后劃歸內蒙古直轄市和甘肅省管轄,甘肅省博物館和內蒙古直轄市文物考古的研究中心在黑城接受了專業人員的考察。1964年內蒙古自治市人民政府將黑城列為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經省文物局批準,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室和阿拉善文物管理隊組成的考古人員于1983年9月至10月和1984年8月至11月對黑城進行了兩次考古工作,共獲得文書檔案近3000件。這些文獻都是殘跡,大部分屬于元代,有漢文、吳偉體蒙文、八思巴文、藏文等創作人物,其中漢文文獻2200篇。由于考古學家對元代至北元初期的地層揭露較多,出土的文書檔案主要在元代,北元初期相對數量較少,西夏時期數量*少。就其內容而言,這些文獻主要是世俗文獻,佛教經文很少。世俗文件多為官方文件,而居民書信、合同、票據、請柬等很少。這些文書檔案現在保存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1年,《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由李逸友先生挖掘整理,由一家科學出版機構出版。《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一方面包含了黑城出土的大量漢文文獻(附有部分圖版),為研究元朝歷史特別是北元歷史提供了**手史料;另一方面,李逸友先生也對這些史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書作為考古報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的一部分,反映了元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概況集乃路,是蒙元史研究水平上非常重要的成果。
黑城如果出土的漢文文件完整或保持完整,則簡稱為整體;邊際不足和少量詞的損失,稱為不足;殘缺但仍能穿透文字含義的,稱為殘疾;文檔只有一個角,或者有幾行字,但語義無法穿透,或者有年份,有簽名,沒有內容,都簡稱殘片。在漢文出土的2200件文獻中,《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公布了760件,其中有少量殘片,部分紙片相互連接,部分可以推斷。未打印的廢紙,大約1500張。挖掘集乃路主管府架閣庫遺址(F116)時,出土紙屑1000余件,其中未公開的紙屑490余件(甲格庫,中國古國家檔案館。始于宋代。"架"是測量對象,"閣"與"擱"相同,意思是"載"。"架閣"是存放文件的木架子,樓層多,便于分類存放和檢索)。書架庫被大火燒毀,殘垣斷壁上的字不多,讓人很難理解文字的意思,尤其是被煙熏焚燒后,殘字更難讀懂。比如有很多《納冬妃子分例文卷》殘片,有的長達1米,但都燒到了下部,上部每行有1-5個字。這本書挑選了幾篇字數很多的文章來印刷。漢文建筑基地出土的黑城文書殘片主要是文書殘片,包括檔案、人事、民族、禮儀、軍政、農牧、錢糧、站紅、法律法規和文字訴訟、合同、票據、儒學和文史、佛教、醫算、印章等。其中錢糧證件種類*多,所以打印時分為五類:錢糧、俸祿、皇妃、軍錢糧和官錢糧。其次是民間的契約、書信、票據、書法、信封等殘羹剩飯;再說一遍,打印一個廢書。除了在佛寺遺址出土的印刷和書寫的佛經外,在一般居民的遺址中也出土了少量的碎片。
義集乃路是元代的一個道級縣級單位西北。黑城文獻涵蓋了元代糧食的收集、儲存和運輸集乃路,對于了解元代集乃路乃至元朝末年的政治和財政狀況西北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分析這一部分文書檔案,可以在確定其性質和考察其功能的基礎上,研究當時的糧食供給。比如通過梳理河渠司相關文件,結合西北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分析河渠司《黑城文獻整理釋讀研究》的特殊職能,研究其在征稅收糧、申報水稻產量方面的作用。查看集乃路的倉庫文件,研究倉庫管理員文書檔案的任命,驗證集乃路廣濟倉庫和玉布倉庫的功能和管理。也是食品工業的集乃路。元朝初年,伊吉乃地區的糧食主要從甘肅蘭州運輸,從知止(公元1320年)二年直接從寧夏府路運輸。據文書檔案記載,食物來源為河東宣威公司,現為山西地區。
從《至正廿四年司吏劉融買肉面等物呈文》《亦集乃分省原出放規運牒》等人文書檔案的記載中,有必要對文書檔案的內容進行分析,從而了解集乃路在元代后期的財政狀況,當時小麥已經具備一般等價物的特征。進一步學習文書檔案了解對貴族、官員和士兵的口糧分配,以及養老金和救濟食品的分配等。還有集乃路貴族的一些口糧和官員的所有口糧都是用碎鈔支付的。雖然朝廷規定官吏的俸祿都要付給袁鈔,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地方政府對袁鈔的支付是統一的。駐扎在也門的士兵集乃路根據不同的服務和任務分配小麥等不同的口糧。由于紙幣貶值,分發不及時,一些官員不得不依靠貸款謀生,士兵們紛紛逃離。
還有集乃路由于農作物有限,災害影響大,加上災害處理制度嚴格,雖然有儲存,但效用不大。元代養老的對象主要是孤寡孤獨的人,朝廷對這個人的口糧和物資的救濟有相關的法律。多件出土件文書檔案表明該法得到了有效實施。分發口糧的機構包括廣州倉庫、屯田倉等倉庫和太小的機構。由于倉庫范圍廣,為避免尋租,元朝將調查作為口糧支出的依據,唐宋時期緊隨其后。必須檢查口糧的分配情況。配送完成后,必須詳細記錄收貨和發貨情況,倉庫要按時清點,如實上報。這些文書檔案準確反映了集乃路依靠本地屯田和外地運輸維持糧食正常供應,盡可能暢通口糧供應渠道,保證配送有序,較好地解決了口糧實物配送或貨幣兌換問題,穩定了當地法律秩序。
出土文獻黑城為研究元代災害提供了更詳細、更重要的資料集乃路。位于西北邊界的易集乃路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天災人禍頻發,對鎮上居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這些自然災害與13世紀至14世紀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也與元代農業科技發展應用不當西北屯田破壞生態環境有關。元朝時,義集乃路是甘肅省北部的一個重要城鎮。軍民賴以生存的糧食生產全靠黑河水灌溉。當時引水灌溉管理嚴格,雖然經常發生水事糾紛。
因此,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措施來處理案件。在絲綢之路交匯處集乃路,水在當地占有重要地位,從而形成了民居布局、水資源保護、水神祭祀等一系列運河文化現象。這些現象以"水"為中心,一點就構成了以運河為村級組織、以水權為基礎的標準化體系。另一方面,以馮玉·石勒為祭祀內容的水神祭祀構成了象征性的淡水資源管理系統,兩者融合形成了以"水"為中心的鄉村社會。禮有五經,比祭祀更重要。"事神致福"的祭祀儀式一直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郡縣祭祀作為古代祭祀制度的一部分,實驗結果很少。黑城出土了一批禮制祭祀文書,成為研究元代集乃路乃至元代西北地區郡縣祭祀儀式的文物材料。禮制文獻中有三個關于禮制的禮制表。通過比較元代典籍中記載的祭祀活動,研究者得出結論:這三個文獻是祭祀宣生、祭祀黃三、慶祝漢朝生日的儀式清單。結合元代國家行政制度和這些文獻,可以分析元代祭祀費用的適用條件郡縣,也可以展現元代的祭祀情況。
黑城元代有300多個送達地址,涉及案件近170件。這也是元代較為完整的司法檔案集乃路。作為元代的程序法材料,它補充和填補了元代地方村級組織司法檔案的空白,使我們可以研究元代地方村級組織的訴訟審判制度、法律制度和社會地位,以及政令法律的執行情況。起初,史學界對元代司法文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別保存完好的文書和代表性案例上,而對絕大多數破損殘缺的文書幾乎無人涉獵。隨著技術研究的深入,有人綜合古典文學、宗教、文字學、歷史地理學等理論和學習思路,對元代所有訴訟材料黑城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準確分析。,獲得了集乃路的發展演變和集乃路總局辦公室的設置方案,以及集乃路的人文環境、金融和人民生活狀況。這部分文書在對所有文書的送達時間、內容、種類等進行整理歸納的基礎上,可分為驅逐案件、婚姻案件、打架斗毆殺人案件、盜竊案件、財產案件、土地案件、其他案件七大類。考證和解讀60多個各具特色的法律詞匯,研究還集乃路五大律師協會的職能、分工以及如何相互配合,共同開展案件的審理和司法運作,包括刑訊室、胡芳、總局辦公廳下的監察部、總局辦公廳上的反政府訪部和反政府訪部下的監獄部,也是由總局辦公廳和反政府訪部處理。還集乃路研究政府在行政司法運行中使用的各類公文、司法文書的寫作要求。
這些文件包括政府與官員之間的答復、急件、申請和呈件、信件和卡片、傳票、證書、身份證明、人員接受證書、責任證書、原告和被告的凍結證書等。在政府案件的審判中。還集乃路研究辦案的詳細流程,包括訴訟、政府受理、證據收集、刑罰執行等環節。通過使用文書檔案,結合一些案例,可以詳細驗證各個環節的具體實施情況。這些文書檔案也暴露出很多社會現象和問題,比如區域小偷作案、難民管理、賣地、財產糾紛、打人打官、不服從政府決議等。
站文書檔案可分為調度站、簽約補償站、全站三部分。這些文書檔案格式多樣,種類繁多,大多捆綁應用。第二,是盤的關閉,模具的呈現,模具的死亡和神諭的宣布等。,多記載元代劉娜路上八個蒙古站的管理和運營情況,故稱"蒙古八站"。
木板上印著12張票據,包括鹽報價單、鹽卷、鈔本、契本、倉單等。這些票據不僅可以研究元代的制版和印刷,還可以展示當時與專門機構合作打開市場的規范。《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收錄了2個《大元通制》碎片和8個《至正條格》碎片,見證了元朝的正式法典。這本書還包含13份貸款合同。根據形式、內容和特點,可以探究元代居民的社會生活集乃路。
對吳偉Ti蒙文和藏文文獻的整理和解讀,是日本京都大學學者與內蒙古感官學者的重要橫向合作。從2002年到2006年歷時4年完成,2006年發表了項目《黑城文獻整理釋讀研究》的*終報告。
它以西夏時期的西夏檔案為基礎,為研究西夏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提供了實物資料。
黑城檔案是20世紀歷史文獻的驚人發現中國。黑城出土檔案文物1萬余件,涵蓋宋、西夏、金、元等朝代。其中,宋之交的宋代邊防軍事文書西北是研究北宋后期將領制度、軍餉制度、軍糧制度的珍貴實物,可以彌補傳世史料的不足。各種官方和民間的社會文獻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手資料。珍貴的民間文化資料可以填補中國文學史上的空白,大量刻書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
黑城除上述文獻外,部分出土文獻散見于民間,需要公布、整理和研究。